夏季以来,各类胡蜂活动愈发频繁,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近期连续接诊10 余例胡蜂蜇伤患者。蜇伤患者中,不少人因忽视胡蜂蜇伤潜在危险,险些酿成悲剧,专家特别提醒:胡蜂蜇伤绝非小事,严重者可从局部不适快速发展,甚至危及生命,广大市民务必提高警惕,务必严加防范,做好应急处理。

7月10日,家住丹江口市石鼓镇的66岁潘大爷野外劳作时,遭遇一群胡蜂突袭。瞬间,潘大爷头面部、颈部、胸背部以及双上肢多处蜇伤,皮肤刺痛、瘙痒,随后出现头晕、心慌、胸闷、乏力症状。家属急送当地卫生院,接受抗过敏、补液等对症处理,因病情严重紧急转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治疗后康复出院。
同样遭遇不幸的蒿坪镇69岁张大爷,7月23日上午在菜地干活时,遭遇蜂群攻击。短短时间内,张大爷头部、面部、颈部、前胸、后背及双下肢蜇伤多达几十处,全身疼痛难忍,伴头晕、乏力等症状。由于情况紧急,蒿坪镇卫生院急救车接诊后,快速转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急诊科。经急诊吸氧、抗过敏治疗,目前正在住院治疗中。
为何小小的胡蜂蜇伤会有如此大的威力?专家介绍,胡蜂蜇伤要从蜂毒成分说起,蜂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,如多肽、酶类等,其危害远超局部疼痛,局部损伤表现为红肿、灼痛、瘙痒,严重者继发过敏、感染等症状。胡蜂蜇伤过敏反应最为凶险,轻者出现全身皮疹、恶心呕吐;重者引发喉头水肿、呼吸困难、血压骤降,数分钟内可导致窒息或休克。大量胡蜂蜇伤还可能造成多器官毒性,导致溶血、急性肾衰竭、神经麻痹,大黄蜂毒液甚至会直接抑制心脏功能。
胡蜂种类较多,毒液呈碱性,毒刺光滑可反复攻击,毒性较强,一旦被胡蜂蜇伤,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。
第一步是迅速远离蜂群,脱离险境并检查伤口,可用衣物护住头颈,切记不要拍打或奔跑,以免激怒蜂群引发集群攻击。值得注意的是,要区别对待胡蜂与密蜂蜇伤,胡蜂蜇伤伤口红肿明显,通常无毒刺残留,一般蜜蜂蜇伤伤口细小,毒液呈酸性,常有黑色毒刺残留。
第二步是科学拔刺和清洁伤口,可用消毒针头平行皮肤轻挑毒刺,注意不能镊子挤压,避免毒囊残留液注入,也可用胶带反复粘贴患处粘出微小蜂针。冲洗伤口应注意,胡蜂蜇伤可使用食醋或柠檬汁等酸性液中和碱性毒液,蜜蜂蜇伤可用肥皂水或 5% 碳酸氢钠等碱性液中和酸性毒液。
第三步是减缓毒液扩散,可冰敷患处,减轻肿痛,减缓毒素吸收。
第四步是识别危险信号,立即就医。若出现呼吸困难、声音嘶哑、喉咙发紧,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症状。如果出现全身荨麻疹、头晕、血压下降,以及尿量减少或呈酱油色,可能出现溶血或肾损伤,出现任何一种症状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。
当然,相比胡蜂蜇伤急救,提前做好预防措施,从源头避开蜂类攻击至关重要。户外活动时,牢记 “五不要”可有效降低蜂群蜇伤风险,即不要穿鲜艳衣物,花色、亮红、荧光色服装容易吸引蜂类;不要用香水、发胶,模仿花香易被蜂类误认为蜜源;不要在野外暴露甜食,含糖饮料、水果、蛋糕等容易引诱蜂群聚集;不要主动拍打蜂类,保持静止或缓慢后退,蜂类一般不会主动攻击;不要接近蜂巢,发现蜂巢,尤其是树上、屋檐、土洞中的蜂巢,要立即绕行,切记不要用树枝捅戳。